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在營為良兵 在鄉為良民 七七事變 中橫開工 化不可能為可能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【本刊訊】七月七日,是可歌可泣的日子。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,在大陸河北省發生盧溝橋事變,揭開國軍浴血抗戰的序幕;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,中部東西橫貫公路開工,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帶領一萬多位榮民弟兄,展開艱苦的開路工程。國軍與榮民基於「在營為良兵,在鄉為良民」的精神,化不可能為可能,在這天為國家付出、壯烈犧牲,才有今日臺灣的富足與和平,是國人不能遺忘的歷史上重要一頁。
 
七七事變 抗戰序幕
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,積極對外擴張,朝鮮、中國為其主要侵略目標。隨著發動「九一八事變」、逼我國簽訂「塘沽停戰協定」、誘內蒙古獨立,日本野心,昭然若揭。而「西安事變」後,國共停止內戰、一致抗日成舉國共識。
 民國二十六年一月起,日本變本加厲,七月七日晚上十時,在盧溝橋附近演習完畢,聲言有士兵失蹤,須進入宛平城搜索,並開槍示威。我方允代為查尋,然無蹤跡。逾時日軍謂士兵已歸隊,雙方赴宛平調查。隔天,日軍包圍並砲擊宛平城,我方英勇反擊。
 七七事變爆發後,國內禦侮之聲蜂起,國民政府難再姑息,遂演變為中日兩國的全面戰爭。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三十一日,蔣中正發表「告抗戰全體將士書」,宣示抗戰到底,舉國一致,不惜犧牲,以驅逐倭寇,復興民族。在全國軍民上下一心、共赴國難之下,獲得八年抗戰最終勝利,並收復臺灣等島嶼。
 
中橫貫通 熱血開路
 「中橫」歷經三年餘艱苦施工,於四十九年五月九日通車。對開路榮民弟兄來說,他們的熱血與對臺灣的熱愛,毫無保留的灑在這片土地上,「建設中橫」是生命裡值得紀念的時光,也是可歌可泣的血淚史。
 要在中央山脈開出一條現代化公路,在當時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,政府規劃榮民投入中橫建設。當年兼代輔導會主任委員的經國先生,率領一萬多位榮民弟兄,登崇山、越峻嶺,勘查中橫路線。榮民弟兄們以雙手克服海拔二、三千公尺的高山與未知的險阻,完成勘查,中橫闢建也因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。
 
撼山易 撼我兄弟難
 四十五年七月七日,中橫分別由花蓮、臺中兩地的榮民工程總隊同時開工,其中屬於重新開闢的路線,占約百分之八十,更增加工程難度。當時的工程設備也沒有現今精密先進,開路人只能依賴十字鎬等簡易的克難工具,搭配炸藥開路,期間也因天災、炸藥控制不當等因素,發生許多工程意外,竣工通車時,總計有二百餘位榮民兄弟奉獻寶貴的生命。
 中橫原定工期三年,後因東線太魯閣至天祥路段,連遭數個颱風侵襲,路面及橋梁屢次受創,不得不改線重新規劃,延至四十九年五月九日竣工。歷經備極艱辛的漫長歲月,一萬多名弟兄共同完成這項不可能任務的成城壯志,可說是「撼山易,撼我榮民兄弟難。」的最佳印證。
 
經濟發展 造福國人
 在榮民弟兄們不畏艱險、置生死於度外的努力開墾下,這條穿越中央山脈,連接臺灣東、西部的橫貫公路,成為我國邁向現代化國家的重要里程碑。中橫通車也帶來多項經濟效益,例如政府將參與開路的榮民弟兄們,安置在道路沿線山地從事農墾,讓過去多數須仰賴進口的水果和蔬菜,例如蘋果、水蜜桃、高麗菜等,在國內就可種植,輔導會的福壽山農場及武陵農場即是成功案例。農產品採收後,就利用中橫公路送至山下,再轉運全臺各地。
 另一項經濟效益是觀光旅遊蓬勃發展。中橫景觀壯麗,七十五年被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,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。
 
(點閱次數:117)